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骑行二十四载 只为让乡村孩子写“最美汉字”

2020-12-17 09:13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过去的24年里,秦老师的车轮无数次碾压过崎岖的乡间小道,也曾在雨雪天气中陷入泥泞,但行驶的终点一直未变——他为乡村孩子开设的写字公益课堂。

  秦翔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迎仙镇人,从小酷爱硬笔书法。这些年来,他至少奔波过34所乡村学校,辅导过7000多名学生,骑坏过3辆自行车和4辆电动车。

  如今在用的那辆蓝色电动车已经修了十几次,前挡风板和侧面车身布满划痕,黑色后视镜是后来换上的,轮胎瓦圈和挡泥片,则是用铁丝和绳子临时固定住的。

  秦老师中等身材,穿着有些年头的牛仔裤、白衬衫和凉鞋,再加上1300度的厚镜片,勾勒出这位44岁民办教师的全部形象。用了3年的手提袋里,装的是他的“宝贝”:硬笔规范汉字书写教材,两份要复印的报纸习题,还有学生在书法比赛中获奖的奖状。

  今年淮河汛期,秦翔冒雨前往临泉县城关街道董庄小学留守儿童课堂。40分钟路程里,电动车多次驶过积水路段。到校时,他裤脚被泥水打湿,来不及歇脚,先去复印习题。此时,30多位学生已坐好,满怀期待望着门外。

  课堂上,伴随着粉笔写字的嗒嗒声,一个个工整、隽秀的楷体汉字出现在黑板上。并不宽敞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仰头望向讲台。下课后,学生围到讲台前,有人请教作业,更多人则说上几句道别的话。这就是秦翔24年来重复经历的上课场景。

  1994年,还在读高二的秦翔因身体不适休学在家,镇上魏庄小学校长韦贵安找到他,说学校没语文老师,想请他代课。秦翔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答应了。第一次上课时他发现,同学们早已在街上买了各式各样的辅导手册,书上都是勾勾画画、圈圈点点的痕迹。

  孩子们穿着破旧、不合体的衣服,握着长长短短的铅笔头,却有着渴望学习的眼神,秦翔被触动了。从没当过老师的他也遇到很多困惑,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上班第五天,他骑车15公里,找自己的启蒙恩师、小学班主任李彩平求助。

  李老师将自己的教材送给秦翔,并叮嘱他:“好好干!”秦翔颤抖着双手接过包着崭新书皮的《教师教学用书》,含泪告辞。

  从这之后,秦翔就没离开过讲台。他还自学农业知识,为乡亲们提供免费技术咨询。发现孩子们写字歪歪扭扭,有学生连自己写的字都认不出来,他萌生了开设书法课的想法,但学校资金困难,没办法再另发一门课的工资,秦翔表示:我不要报酬!

  开始,秦翔没有系统的书法教学指导,只能用“笨办法”,一遍遍示范,让孩子们临摹、学习。

  1996年,秦翔从广播中得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开展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研讨。他赶到镇上打电话,通过114查询台,辗转找到教研所的周根宝老师。

  “‘出’字最后一个笔画到底是竖还是点?写‘五’字时,为什么中间一竖会向左斜,学生容易写成直竖怎么办?”电话拨通后,秦翔如饥似渴地请教了很多问题。他至今难忘电话那头,周根宝热情的声音。“我们这有《试教通讯》,我寄给你。打电话太贵,有事,我们写信交流”。

  从《试教通讯》里,秦翔看到一套与语文课本配套的硬笔汉字教材,他自费买来,将内容抄下来。那时农村还没有复印机,他把蜡纸垫在钢板上,先用铁笔刻录文字,再用油印机复印。自此,秦翔的写字课,第一次有了学生“教材”。

  他教的是五年级学生,一学期后,其他4个年级的学生都吵着要秦老师上写字课。打那以后,秦翔一周要上至少20节写字公益课。

  1997年年底,秦翔所带班级的48个同学去镇里参加语文统考,试卷全部被评为书写一类卷。评卷总结会时,镇上教育办公室一位领导发话:“每个学校都要带一份魏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试卷回去,看看人家的字和卷面!”

  秦翔也从未放弃提升自己。他一边上班,一边读电大。6年里,他不曾缺席一次面授课。经过努力,秦翔不仅取得了梦寐以求的教师资格证,还考取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学历。

  然而,在推广硬笔汉字规范书写过程中,秦翔也没少碰壁。2007年2月,秦翔来到县城一所民办学校,兴冲冲地开了硬笔书法公益课。期中考试后,校领导就表达了异议,学校要的是出成绩。秦翔不肯让步。最终,他被学校解雇,这是他第一次因为“写字”丢了工作。还有一次,秦翔到一所学校做推广,负责教务的老师嘲讽他是“闲人”。

  后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指出“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秦翔观察到,周围很多学校,鼓励学生学硬笔书法的氛围浓厚了。他琢磨,自己还得继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