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抑郁低龄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让孩子远离“少年的烦恼”

2021-03-22 09:15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我国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抑郁症正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不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郁之苦,而家庭原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首要因素,影响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因此,家长在孩子抑郁症的发现和早期识别中、在营造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和改善亲子关系中起关键作用。

  除了家庭小环境,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与大环境的关爱与呵护息息相关。如何使青少年远离抑郁,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这需要教育相关部门统筹社会资源,防患于未然,为儿童青少年创造一个宽松、温馨、快乐的成长空间,孩子们才能远离心结,向阳而生。

  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在一片称赞声中,众多网友提出,不仅要关注高中以上青少年,初中甚至更小孩子的精神健康同样值得关注。

  近年来,一些数字和实例表明,我国抑郁症患者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而家庭因素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远离抑郁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抑郁症低龄化已成趋势

  佑佑(化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那一刻,她既开心又难过。开心是因为终于可以收到家人的关注,难过是因为发病时好痛苦。

  佑佑初一时,妈妈生了妹妹,从此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妹妹身上,特别是妈妈。虽然佑佑理解妹妹小需要特别照顾,但心里依然很不平衡,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变得更不爱说话,但这些并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学校,佑佑也不开心,班里的男生经常搞恶作剧,弄坏她的书本和文具,有时告诉老师,老师也只是简单地训斥对方几句,并不起什么作用。佑佑本打算跟妈妈说说这事,可每次看着妈妈忙里忙外,感觉并没给自己说话的机会。

  有段时间,佑佑常常躲在被子里哭,情绪非常低落。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新症状:有时昏昏沉沉睡不醒,有时整夜睡不着,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是个多余的人,经常会莫名地心烦意乱、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情绪上的极度异常终于引起妈妈的注意,佑佑委屈地告诉妈妈“自己好像病了。”于是,她带到医院,“中度抑郁症”的诊断令妈妈难以相信。

  近年来,像佑佑一样有情绪问题的中学生、大学生不在少数,“抑郁”也悄然降临在众多花季少年身上。201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的困扰,抑郁症发病率呈现低龄化趋势,且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一所专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医院,其儿童病房主任、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曹庆久给出的一组数字更具说服力:2010年12月,住该院儿童病房的病人中抑郁症的比例是23%,平均年龄14.3岁;2015年12月,这两个数字分别是45.7%,平均年龄13.8岁;2019年12月,这两个数字为66.7%和13.6岁。

  “住院的孩子都有比较重的精神心理方面障碍,从粗略统计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第一,在住院的孩子中,抑郁症的比例有所提高。第二,患有抑郁症孩子的年龄有所降低,10年间降了近1岁。”曹庆久表示,“近年来,在门诊中,经常有小学五六年级甚至更小的孩子来看抑郁症。

  家庭是影响病情走向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禁要问,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因何会抑郁?

  抑郁研究所创始人、曾经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任可分析认为,一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二是缘于社会精神医疗资源得到极大普及,青少年的厌学、叛逆、自残等行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这两点体现出社会的进步。”

  从青少年抑郁的主体分析,除遗传基因外,原生家庭带来的极端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家暴,以及求学过程中的校园霸凌事件,都会引起青少年心理的极大波动。同时,网络上充斥的负面内容也会对青少年心理造成影响。而更为关键的,“当出现问题后,孩子不能从家庭或学校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抑郁情绪长期积累,就会演变为抑郁症。”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康成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他表示,从近年来咨询者的情况看,导致青少年抑郁前三位的因素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情绪困扰。“这三方面是问题表象,追溯根源,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离是导致孩子情绪抑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