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普及化过程中的教育“内卷化”是怎么产生的?

2021-08-06 09:31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提起当前的教育“内卷化”与教育焦虑,不少家长和媒体评论都指出,这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过少,要缓解教育焦虑,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这是似是而非的。相比20年前、30年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都丰富不少,我国从2012年起,已经连续8年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4%,而2012年前,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没有超过4%。然而,虽然教育快速发展,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反而有增无减。其根本原因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是在发展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把教育资源分为三六九等。

政府教育部门没有适时根据教育发展新形势,调整发展教育的思维与战略,反而推出将教育资源等级化的政策措施,这导致我国教育发展陷入困境:不管怎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认为的优质教育资源,一直只有排在前2%,甚至前1%的资源才是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不全面清理这种等级化思维,我国社会的教育内卷化和焦虑,在未来会更加严重。

很多家长抱怨,我国初中毕业生有一半要进中职,上普高难,导致中考竞争激烈。可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我国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招生911.31万人,在校学生2517.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为472.69万人。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招生1504.00万人,在校生4127.8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其中,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6.44万人,在校生2494.45万人。

也就是说,从2000年到2020年,我国上普高的学生增加了400多万,初中毕业进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增加了将近600万。可为何家长会认为上普高的竞争更激烈呢?这是因为有对进中职的“恐慌”。而这种“恐慌”是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而产生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国初中毕业生上中专是“吃香”的,可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逐渐出现了把职业教育作为比普通教育低于一等的层次教育的倾向,并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对于国家确定的高中阶段招生普职相当的政策,不少家长并不接受,要求大幅提高普高录取率,甚至取消中职招生。

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人一等的层次教育,这是发展教育的一大“败笔”。

202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最终录取人数很有可能超过1000万,平均录取率超过90%,但是,如此高的录取率,没有让家长淡定对待高考,反而更为焦虑。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我国全国高等学校共1,813所。全国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其中博士生2.51万人;在学研究生30.12万人。高等教育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376.7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1万人。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909.73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56.09万人。而2020年,我国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在校生3285.29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

过去20年间,我国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增加了600万。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造成高考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上个世纪末,我国启动了985建设工程,这直接导致高等教育的“分层”,虽然985建设工程,对建设部分高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负面效应更为深远:985成为学校的身份、标签。有多少学生考进985高校,是本世纪以来前20年,评价一所高中办学的重要指标。为克服985工程(以及211工程)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我国于2018年启动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有关部门明确,这是建设工程,入选“双一流”名单的高校要重视建设,然而,“双一流”有成为学校新的身份、标签之势。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政府教育部门应该避免自身的政策把学校等级化,否则就会与推进普及化的目标冲突。不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结构——所有学校都想办更高层次的学校,也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资源向“头部”学校集中,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低,无法保障培养质量。

可以说,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过程中,还用“精英思维”搞建设工程,是发展教育的又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