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作家范稳:“我在滇藏结合部,看到和谐共生的样板”

2023-06-21 04:02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作家范稳:“我在滇藏结合部,看到和谐共生的样板”

图为作家范稳接受中新网专访。袁鸿凯 摄

  著名作家范稳常年游走在滇藏地区,创作出《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天阳转身》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这片土地到底蕴含了何种魅力,让一个作家流连忘返?是作家书写了这片大地,还是大地召唤了作家?近日,中新网记者专访范稳,从一位作家的视角感受滇藏结合部的独特魅力。

  范稳,1962年11月出生于四川,1985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云南工作,并于次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任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代表作有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反映抗战历史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士》《重庆之眼》,以及脱贫攻坚题材小说《天阳转身》等。曾获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中国好书”奖,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

  范稳认为,滇藏结合部,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地方,是一片人神共处的土地,也是一片和世界一直保有联系的净土。千百年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此相互交融、互相砥砺,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样板。

  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为何毕业后选择到云南做地质调查工作?

  范稳: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上的大学,那是一个文学还很狂热的年代。那会我就立志要当一名作家,不过直到毕业都只收获了一箱退稿。那时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我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增长见识,刚好有一个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的名额,就毫不犹豫地认领了。

  云南是年轻时的我特别向往的地方。边疆、民族文化……这些特质,都让我神往。到地质部门工作虽然专业不对口,但让我有了接触社会、走向广阔大地的机会。我们做地质调查,一般采用普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手段。普查就是按照地质图上标明的经纬线,在大地上漫游,逢山翻山,遇水过河,当找到一些成矿条件较好的区域时,再进入详查阶段,挖探槽、打矿洞,上钻机,直至把矿藏储量搞清楚。这段经历,教会我怎么在野外生存,怎么和各民族的人相处,怎么融入不同的文化,并掌握一套在全新的土地挖掘“宝藏”的方法。这对我的文学创作也很有帮助。事实证明,我没有选错人生方向。

  记者:后来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创作您的成名作《水乳大地》?

  范稳:缘起于1999年我参加了一次“走进西藏”的文化采风活动。当时,我和扎西达娃、阿来等七位作家通过不同进藏线路去西藏采风,我走的是滇藏线。在行走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文化遗产,深深地被那种多民族、多文化相互砥砺、相互融合的情景所打动。在一个黄昏,我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上盐井村发现一座乡村教堂,这让我十分震惊。在一个遍地都是寺庙、玛尼堆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教堂?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为何可以在此和谐共存?这些疑问,推动着我想要去了解,想要去写书。后来,基于这段历史我又做了很多调研,创作《水乳大地》。

  记者:为了写“藏地三部曲”,您在西藏和云南整整跑了十年。这么多年接触下来,您如何理解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范稳: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地方。这里杂居着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文化及信仰,但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土地,让他们间发生了很多奇妙的融合。比如,同一个家庭中有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成员;同一个村庄,寺庙与教堂并存。它们神奇地共存于一个文化生态圈里。

  在滇藏,我感受到了神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错。这是一片人神共处的土地,万物皆有神,万物皆有灵。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看来: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神助,每一个湖都有神性,甚至树也有神性,动物也有神性。但这个神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可以和人共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某一个神。同时,这片土地虽然偏远,但却不是孤悬于世界之外,而是和世界一直保有联系。在不同时期,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都对这里产生着影响。比如过去,葡萄酒随传教士的到来出现在澜沧江峡谷里,现在喇嘛们也用手机。但他们的精神殿堂,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保留下来。

  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各色人种、各种不同的物种构成的,我们怎么在地球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和平共处?怎样让不同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交融?我想,我在滇藏结合部看到了一个样板。并且这个样板不是人为的安排,而是历史的选择、自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