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文艺辉映时代 风气引领全国

2020-10-13 09:43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时代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

文艺辉映时代 风气引领全国

——首都文艺界70年奋进再出发

光明日报记者 郭超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70年前,在抗美援朝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歌唱祖国、礼赞英雄的?

  一张老照片,给了我们线索。

  首都博物馆,“和你在一起——北京市文联成立70周年成就展”正在举行。一张照片引人注目——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启儒身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正在表演相声,周围的志愿军战士看得津津有味。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70年来,在共和国历次重大事件中,首都文艺工作者从来没有缺位,他们用文艺辉映时代,以风气引领全国。从朝鲜战场,到抗击非典;从70周年大庆,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始终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紧贴时代脉搏的力作。

  “到一线去,到战壕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950年5月,北京市文联成立。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首都文艺界积极响应号召,广泛开展义卖书画、捐献稿费、义演募款等活动。“到一线去,到战壕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最响亮的时代口号。

  1951年至1953年,共有三批赴朝慰问团,首都文艺界参加慰问团的先后有数十人,其中有不少人两次赴朝。

  连阔如(评书)、曹宝禄(大鼓)、侯宝林(相声)、郭启儒(相声)、谭富英(京剧)、裘盛戎(京剧)、小白玉霜(评剧)、关学曾(琴书)、老舍(作家)、梅兰芳(京剧)、程砚秋(京剧)、新凤霞(评剧)、良小楼(大鼓)、魏喜奎(大鼓)……这些闪亮的名字,都出现在赴朝鲜慰问名单中。

  当年,金业勤、金淑勤、金汝勤三兄妹,刚随中华杂技团从国外结束表演归国,就奔赴朝鲜参加慰问演出。68岁的魔术大师“快手刘”,“从前重金聘请也不愿去外地”,“40年没有离开北京一步”,也踊跃参加慰问,在朝鲜,他把自己的许多拿手小戏法主动教给“最可爱的人”。

  33岁的侯宝林,俨然有宗师风范。据时任慰问团文工团总团副政委兼曲艺大队政委的刘大为回忆,在朝鲜战场,有些文艺工作者第一次在这种战争环境里活动,难免有些紧张。可是侯宝林非常沉着从容,从这一边走到那一边,对大家一个个进行安慰。大家的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了下来,不但没有人乱跑乱动,有的还像侯宝林那样,从挎包里拿出慰问团员入朝须知小册子,坐在堤下阅读。除了表演经典相声,侯宝林和郭启儒还精心编排了新相声段子。

  大鼓艺人良小楼表演的《董存瑞》受到热烈欢迎。她说:“我在北京也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英雄故事,那时一切感情只是我根据唱词加以想象的;到朝鲜以后,亲自见到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体验到我们人民英雄的感情,我是越唱越带劲,自己也觉得越唱越好了。”

  北京曲艺工作者根据前线部队英雄故事突击编出新唱词,尤其为战士们所喜爱。张景华编词,蔡连贵、魏炳山演唱的《周维荣大战中原山》《于世友活捉美国兵》;孙玉奎、谭伯如编词,魏喜奎演唱的《飞虎山》,顾荣甫、尹福来编唱的《金胜云打飞机》等,都大获成功。

  在新中国首都建设人民大众的文艺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北京市文联成立后,首都文艺工作者就承担起在新中国首都建设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艺的神圣使命。

  “《北京文艺》创刊号九月十日出版。这是由北京市文联主编的一种综合性的文艺月刊。”这篇介绍《北京文艺》创刊号的文章,由时任《北京文艺》编辑部主任(总集稿人)、30岁的汪曾祺以笔名“曾淇”撰写,刊发于1950年9月21日《光明日报》2版朝阳副刊。

  发表在《北京文艺》创刊号上的主打作品,就是北京市文联首任主席老舍回国后创作的第一个话剧剧本《龙须沟》。话剧《龙须沟》和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侯宝林的相声《婚姻与迷信》等,及时呼应了人们建设美好生活的期待。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带头在北京开始新曲艺实验,改编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三里湾》,广受欢迎。梅兰芳打破京剧青衣行当传统做法,创立“花衫”这个新行当,《贵妃醉酒》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