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沪上剧场迭代更新拓展“亚洲演艺之都”新图景

2021-08-13 09:2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创新海派皮影戏《九色鹿》见证了“仙乐斯演艺厅”到“木偶剧场”的蜕变升级。

  “全国各地的戏曲从业者都争着要进天蟾。上海这座城市就像磁铁一样,有凝聚力,也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农历新春华丽归来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喜迎新朋旧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开心地说。

  这些天里,春意盎然的不仅是迎来开门红的天蟾舞台;创新海派皮影戏《九色鹿》欢腾于上海木偶剧团新馆4000平方米的空间内,见证了“仙乐斯演艺厅”到“木偶剧场”的蜕变升级;去年3月开启改造工程的茉莉花剧场有了新动向,建筑已经完成结构封顶,有望在今年年中完工;沪上知名喜剧文化品牌“开心麻花”正式落户普陀区,入驻的中海剧场宣布正式开工……

  白玉兰悄然绽放的季节里,沪上多家剧场传来开台或开工的好消息,引起舞台观演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它们的地理坐标从市中心的“演艺大世界”剧场群出发,逐步朝外围的城市副中心扩散。这种欣欣向荣的活力昭示着申城演艺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也让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图景愈发清晰与灿烂。

  内外兼修,曾经的“戏曲殿堂”期待见证新历史

  虽然眼前的大红色座椅仍能勾起戏迷们的往日回忆,但经历了34个月大修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可谓内里和外在都焕然一新。无论是招牌上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手书“天蟾”二字、剧场半弧形门廊入口处的三组亚光古铜色大门还是大厅里按老照片还原的水磨石楼地坪、特色天花线脚以及复古水晶吊灯,都让剧场“戏曲殿堂”的历史地位呼之欲出。

  “不进天蟾不成名”的梨园佳话早已深入人心。自1926年2月开台后,南北名伶巨匠都对此地情有独钟。百年来,历代菊坛大师竞相粉墨登场,常春恒、李桂春、周信芳都曾长期主演天蟾舞台,演出《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等连台本戏。1918年移居上海后的梅兰芳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天蟾也见证了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巅峰年代。

  然而,历史悠久的剧场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消防设施、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老化的问题,逐渐无法满足现代戏曲演出与观演需求。此次自1994年重新开台以后最大规模的停场修缮将观众体验摆在了首位,如今的天蟾主剧场舞台硬件设备已达到国际标准,复式平衡吊杆达到40道,配有数字调音台、数字音频处理器、资料录音存储设备在内的扩声系统设备,灯光系统配有两个网络灯光综合控制台,可控制12000个光路,让戏迷的视听享受度完成了实实在在的进阶。

  紧跟当代演艺空间的布局潮流,修缮的另一大亮点便是公共空间的设置,剧场收回租赁店铺,改为多功能厅小剧场以满足曲艺、评弹、话剧等不同演出需求,两侧的咖啡吧和文创区为观众提供休憩交谈之处,让过去“天蟾茶座”的雅兴延续。“修缮期间,天蟾逸夫舞台采取‘停场不停业’的策略,所有剧目都被安排到周边的‘13分钟演出步程圈’剧场。”天蟾逸夫舞台总经理潘熠文对记者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适合当代文化演出市场运营的新模式,提升剧场综合服务品质与服务水平的同时,发扬‘天蟾’传承与开拓相融的文化精神。”

  从《于无声处》绽放,“茉莉花”又将飘香

  从天蟾逸夫舞台出发,沿着云南中路向前走,不出五分钟便能来到上海市中心最小的剧场——茉莉花剧场。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对望,茉莉花剧场前身先后为“北海影剧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影剧场”。“剧场虽小,但它承载着上海工人文化的时代记忆。”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对记者说道。

  茉莉花剧场与“惊雷闪电般”诞生的话剧《于无声处》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1978年9月,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在文化宫二楼的小剧场首演,演出反响大大超过主创的预期,这部激动人心的剧作形成一股热潮,工人文化宫的售票窗口也破天荒地排起长队。

  《于无声处》的巨大成功让人们关注起那支工人业余话剧队,宗福先与苏乐慈此后再度合作,创排了大型话剧《血,总是热的》。这部戏从排练、合成、演出的全过程正是发生在当时的 “北海影剧院”、如今的茉莉花剧场。

  “过去剧场白天要放电影,我们就晚上排练。”回想起那段岁月,苏乐慈的第一反应便是“熬通宵”,“演员们下了班来不及吃饭就赶来排练,天蒙蒙亮吃个早饭便又去上班了。那时候没有什么报酬,也没有利益可图,大家就凭着一腔热情把戏排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于无声处》的30周年纪念演出也是在茉莉花剧场举行,“那天老演员们都来了,新老会面,印象深刻”。知晓剧场即将换上新装,苏乐慈充满好奇,“不知道那里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