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这样有人文营养的“追剧”不妨多些

2020-08-20 09:0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这样有人文营养的“追剧”不妨多些

 

  吴钩《宋仁宗:共治时代》书影。 虞云国《水浒寻宋》书影。(均出版方供图)电视剧《清平乐》受欢迎,带动宋史研究话题升温。图为剧照 制图:李洁

  以北宋仁宗朝为历史背景的热播剧《清平乐》火了,同样带火的还有频上热搜的宋史图书话题。但这次不光是简单的“蹭热点”,而是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历史学者开启在线“科普”追剧模式,讲解剧集细节的同时,“挑刺”指出一些谬误,与网友实时互动。

  其中,《清平乐》的“头号粉丝”吴钩,本身是一位宋史学者,他在微博带上“清平乐”话题标签,在线连载“观后感”,话题度持续走高,也带动他的新书《宋仁宗:共治时代》4月初刚上市即加印,不到一个月印数累计达3.6万册。此外,“我们爱宋朝”“一眼千年:宋朝的书画美学”等杂志专题和系列知识付费课程也引发关注,“宋朝的文人天团”“语文课本背诵天团再度出道”等话题更是屡屡刷屏。在业内看来,相对“高冷”的学问借力网络社交平台,知识点巧妙搭配剧情更易被理解记忆,这也不失为互联网时代普及历史人文的好方法。

  宋人用茶壶泡茶让人出戏?“打卡式”挑错模式吸睛

  吴钩并不掩饰对《清平乐》道具、服饰、制作的赞赏,“看着那些熟悉的历史人物一个一个出场:吕夷简、晏殊、韩琦、范仲淹……别有感觉。尤其很高兴看到宋仁宗成为主角出现在电视剧里。”但他更令人瞩目的是以史学家身份陆续整理了剧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几乎每天都在个人微博和公众号“我们都爱宋朝”上与网友分享,有读者笑称“跟着历史专家开启打卡式挑错模式,这样追剧还挺过瘾”……

  就在昨天,吴钩从剧中官员头戴的长翅宋朝官帽说开去,并对流行网文中的说法进行“辟谣”——“有人说这帽子是宋太祖发明的,目的是为防止官员在朝堂上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但这是一个流传颇广的谣言,实际上在宋太祖出生之前,已有展脚幞头流行(没错,这种长翅官帽的正式名称就叫展脚幞头)。”

  吴钩认为,对古装剧来说,最常见的差错表现为称谓的时代穿越,比如将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称呼套在唐宋人身上。这方面的张冠李戴,《清平乐》也有一些。如剧中有科举考试的“会试”情景,考试地点显示为“国子监”。吴钩指出,宋代其实没有会试的说法,会试是明清时期的概念。与会试同一层次的宋代科举考试,叫省试或礼部试。省试的地点,也不是国子监,而是贡院。吴钩随手“科普”——宋代的科考为三考制:解试、省试、殿试;明清科举是六考制: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吴钩很注重和网友互动,他也会从网友关于影视剧的讨论里“抠细节”——比如第三集中,“刘太后给苗心禾看的书,既不是手抄本,也不是雕印本,很明显是电脑字体印刷品。有网友告诉我,这是字库里的启功字体,这一细节让人出戏了。《清平乐》制作精良,此处道具的敷衍太不应该了。”到了第五集里,晏殊与人喝茶提茶壶,“这是泡茶的茶壶,元明之后才出现。宋人流行用汤瓶点茶,不可能使用这种茶壶。”吴钩不光点评道具,也挑出人物称谓出现的问题——剧中奴婢常将未婚女子称为“姑娘”,但“姑娘”不是宋人对女孩子的称谓,宋人见到年轻女子,不管认识与否,习惯称“娘子”或“小娘子”;曹皇后的贴身侍女提到话本中的才子佳人故事,将佳人称为“小姐”,这一称呼也是不当的。

  因“爱之深责之切”,吴钩甚至“恨铁不成钢”地感叹“这么好的IP被浪费掉了,可惜”——“这部剧里依次登场的角色是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全是自带光环的人物,名字出现在语文课本里,人称‘背诵默写天团’。这本身就是话题,就是流量,比什么宦官与公主的八卦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意义。哪个历史题材能带出这么多的牛人?”

  “边刷剧边看书”或成趋势?社交平台流量为历史普及注入新生机

  《宋仁宗:共治时代》加印的同时,还拉动了吴钩“说宋系列”前三部《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的销量,这一系列“四本书抽奖活动”甚至还上了微博沸点话题,三小时阅读量超200万,迄今累计破千万。当然,热门影视剧带火相关图书,并不稀奇,但新书营销难道只能从爆款剧流量红利中艰难分得一杯羹?